南京同仁堂:“老字号”整出新“花活儿”
随着脱发人群日益增多,“生发”成为更多消费者的刚需,这也让各个销售经营渠道的防脱洗发产品成为热门。在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发布的2021年消费盘点有关数据中,作为“增发装备”的中医养生养护型洗发护发产品备受推崇,在年度好物榜中位列首位。但记者看出,一些打着“老字号”名声的产品却存在诸多乱象,在引发消费纠纷的同时,更让历史悠远长久的“老字号”品牌面临“信任危机”。 近日,记者在浏览相关这类的产品时发现,在众多品牌中,来自南京同仁堂、仁和及修正等老字号、医药品牌的防脱洗发产品销量领先。这些来自医药大品牌的洗发产品价格大多分布在在100元-200元,比另外的品牌的同种类型的产品价格明显更高。但不少消费的人在评论中表示,自己愿意为更具权威的大品牌产品买单。 记者在搜索相关热门产品时发现,有些来自知名品牌或老字号的防脱洗发产品却十分混乱,仅“南京同仁堂”品牌的中药防脱洗发液就多达数十种,除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外,短视频平台内通过短视频宣传并可直接购买的“南京同仁堂”防脱洗发产品更是五花八门。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在大量同品牌的防脱洗发产品,仅“南京同仁堂生姜洗发水”的搜索出来的结果就多达数十种,但产品的包装设计、规格竟大相径庭,唯一共同点就是将“南京同仁堂”的品牌放在产品最显著的位置。 记者随机打开几款同为“南京同仁堂”品牌,但产品外观不同的防脱洗发水图片看到,在产品外包装上方明显的“南京同仁堂”露出同时,下部的具体产品名字却截然不同——芙缇生姜防脱育发洗发水、柏诗春天防脱育发洗发水、米雅诗防脱育发洗发水、百幽草防脱育发液等等,还有部分“南京同仁堂”产品尽管包装上未标注另外的品牌,但在产品介绍公示的检测报告中,被检查的产品的名字多数并非“南京同仁堂”品牌产品。 2022年2月25日—28日,记者联系多个有关产品卖家进行咨询时发现,这些卖家并非老字号品牌的官方店铺,记者询问是否为“南京同仁堂”品牌产品时,多数卖家给出了“南京同仁堂授权”“南京同仁堂旗下”“南京同仁堂合作”等肯定答案,并建议可扫码进行官方真伪验证。 为何同一品牌的同种类型的产品却有十余种不同外观?为何老字号下面还隐藏着各种不曾听闻的另外的品牌?这一些产品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产品? 业内有经验的人指出,这些五花八门的产品或都是南京同仁堂的“贴牌”产品。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南京同仁堂前身是北平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作为历史悠远长久的老字号药企,长久以来备受消费者信赖。但近年来,南京同仁堂由于“贴牌”产品泛滥,屡遭到消费者投诉,有关报道也屡见报端。 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初,记者先后以寻求合作为由暗访调查,联系了多家打着“南京同仁堂合作”、“南京同仁堂OEM贴牌代加工”的“贴牌”合作方,并大致了解了具体合作模式。两位负责“南京同仁堂贴牌”合作的负责人均表示,合作者只需提供具体商品,并满足生产工厂具备合法生产资质就可进行“贴牌”合作,具体可“贴牌”的品类覆盖保健品、医疗器械及各类日用品、膏药等非药品的大健康品类。具体授权方为南京同仁堂药业全资子公司南京同仁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对于“贴牌”合作的具体价格,对方和记者说,首先要满足单品生产任务量100万元的进货额度,其中进货额25%作为品牌使用费,2.3%作为防伪码使用费,也就是一个单品每年需要缴纳27.3万元的总费用即可和南京同仁堂合作进行“贴牌”生产。而同品牌的三个及以上多品类商品合作,则可享受生产总任务量即进货额300万元的优惠。当记者提出想要合作防脱洗发产品却对同种类型的产品太多难以区分产生顾虑时,一位负责这个的人说,可使用不相同外观设计或“双标识”进行区分,即在统一的“南京同仁堂”标识下可标注自有品牌。若能保障更高的生产额度,则可申请细分品类产品的“独家”。随后,记者致电南京同仁堂药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只负责中成药,凡是保健品、健康板块的产品由全资子公司健康产业公司负责。 记者注意到,除了个人或授权公司开展“老字号贴牌”业务外,还有部分大型工厂也在生产加工之余做起了“顺道贴牌”的生意。2022年2月中旬至3月初,记者先后暗访了安徽、吉林等地的三家主营膏药、功能饮品、代茶饮及软膏类的大型工厂,这些厂家有关人员表示,在日常进行有关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其与包括南京同仁堂、修正、仁和等品牌建立了长期深入合作,能够最终靠品牌授权资质,与产品生产委托方进行品牌“贴牌”业务合作。 业内人士指出,只需提供商品和一定费用就可“贴牌”老字号商品的乱象,在消费市场并不少见。记者在新浪黑猫投诉反馈平台和相关电子商务平台的产品评价中看到,涉及南京同仁堂、北京同仁堂、修正、仁和等品牌的大量“贴牌”商品背后,是众多花了钱的人产品功效和售后维权的投诉——产品未达到宣传效果、未按照承诺“无效退款”、售后人员不回复、电话打不通等问题成为老字号“贴牌”商品投诉的重灾区。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药企做非药类产品的品牌授权及“贴牌”现象较为常见。导致“贴牌”现象存在的问题大多是不菲的利润空间,但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贴牌”产品以及其售后服务有几率会使自身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逐渐下滑,甚至透支花了钱的人传统品牌的信任。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公司的医药管理专家史立臣也指出,由于品牌方在授权时一般对宣传内容并没有具体的约定,一旦企业采取委托其他单位生产的方式将没办法保证产品质量,更会对品牌美誉度造成极大影响。正因花了钱的人老字号信任,因此在买产品时不会去仔细查询,反而更容易导致涉及虚假宣传、致使消费者产生不良反应的产品在市场泛滥。 律师刘伟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由于信息和专业相关知识不对等,消费者确实很难在第一时间区别“贴牌”产品,对“贴牌”产品的擦边球式宣传也没有辨识能力,他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广告审批时进行把关,同时商标授权管理也应该明确关联方责任。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对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